一名大學生卓越的報告指出:目前許多組織舉辦的各式線上新聞大賞,得主只要有叮叮噹噹的聲音,炫麗的「互動式」畫面就行了,至於好的寫作呢?
原作/Mark Glaser(http://www.ojr.org/ojr/glaser)
刊於破報復刊270期
網際網絡上的大賞本就有個骯髒不過的歷史,還有更多冒充的大賞隨便頒獎。我非常清楚,是因為我曾為裡頭幾乎是最見不得人的一個網站寫過報導,似乎所有的網站都在前百分之五,每一個都是當今酷站(cool site)不然就是自吹自擂的網屁(Webbys)。這不堪入目的歷史現也進入了新聞大賞的儀式中,從地方報紙到普立茲獎,毫無疑問地,妳/你可以確定,線上新聞當然是值得頒獎評選的事業。所以現在我們有許多線上新聞大賞,如OJA(Online Journalism Awards),EPpys, Edgies, SND.ies, 以及巴頓創新獎(the Batten Awards for Innovation)。在歐洲,有網路媒體歐洲線上新聞獎(NetMedia European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我已經在下文中羅列準備比較的猜一猜遊戲,所以你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網站,或者自己。
一直出版《線上新聞評論》的(Online Journalism Review)的美國南加大Annenberg傳播學院,最近也成為線上新聞大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s)主辦者之一,原本這個位置是哥倫比亞新聞研究所的。壞消息是,最近一個關於線上新聞大賞得主網站的研究指出:這些網站之所以獲獎,是因為用擄獲眼睛特殊功能(eye-catching“bells and whistles”)取代了好的寫作,許多排名之前的網站都是取報紙、電視、廣播的材料重製,最好的新聞都是「離線」新聞,伴隨著多媒體魅力演出。
這個卓越的研究來自愛爾琳‧羅賓森(Erin Robinson)剛完成的大學學士論文,此研究也得到愛荷華大學的論文獎(也得獎!)。她的研究內容大部分是以主觀的方式來分析去年OJA、EPpys和Edgie的得獎者,她的結論簡單突出:幾乎所有得獎者都包含了互動性、影像、聲音、搜尋等等,但沒有專注於寫作。
「在我研究的新聞站台裡,好的線上寫作似乎不存在」羅賓森寫道。「許多文章仍是用傳統紙面的形式來書寫,很少會考慮網路上速讀使用者的習慣……人們上網是為了資訊,所以訊息必須快速、愉悅和有用。」
互動性的角色
三個大賞當然不知道羅賓森的研究,不過倒很快地對她的發現做出反應。
「我相信的是,在評審眼裡,一個網站定要有個「震撼」(whiz-bang)因素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所有類別中有個啟動引擎扮演認知當中(recognizing)的新科技。」。Rob Runett,美國新聞協會(也就是舉辦數位邊緣大獎,Digital Edge award , 簡稱Edgies的組織)的電子媒體分析主任這樣說。「分類評審中,專注於單純的編輯技巧也應被如此評分。攝影新聞同樣在某些得獎的網站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對我來說特別有效。」
數位邊緣大獎對於只專注於新聞網站的候選者不太有利,因為那意味著背後有更多的離線工作與投資。EPpys,由編輯與出版者(Editor & Publisher)所有,對於有紙本的線上網站觀察有其歷史(其前身是眾所周知的「互動新聞紙獎」 Interactive Newspaper Awards)。近來EPpys也擴張對廣播相關的網站,和在新聞背後的廣告,甚至分類廣告有所注意。Len Muscarella是目前互動媒體協會的總裁,也是目前主掌E&P(編輯與出版者)大獎的機構。他則有個有趣的反應:
「我傾向同意網站新聞(Web journalism)似乎仍是某種衍生物–意思是說,一則故事/報導通常也主要是為了報紙所寫,然後搬到網路上。但如何搬到網路上是重點,如果只是像纏線圈般的透過軟體程序搬到網站上,一定是個無聊的網站。得獎者通常不會這麼幹,他們透過網站的多媒體與互動使之獨特。故事每個字都相同不代表著讀者經驗也相同,或者報導的影響也如同報紙一樣。」
Dianne Lynch,線上新聞協會(也就是主掌OJA的組織)的執行長,對於羅賓森小姐的研究說的很少,對於其他競爭的大賞也一樣。OJAs大概是最關注於新聞本身的。「OJAs只給真正卓越的線上新聞獎賞」,她email給我說:「新聞就是必須反映出所有傳統之卓越標準:好的寫作,精彩的報導,強烈的道德感。OJAs給出的大獎是那些能夠同時能理解並且持續開探獨特品質及線上媒介力量的網站。內容和呈現是難解難分的,兩者一樣重要,我們的評審是經驗豐富和資深的新聞人,不會被一些額外的「特殊功能」所動搖。」
歐洲和其他
也許比較複雜的獎賞比賽發生在歐洲,EOJ(European Online Journalism)從1999年開始就由Milverton Wallace所執行。今年(往年是比較專注於英國)Wallace有來自二十個國家的118個評審,有著1014個不同語言的參賽者。最重要的限制就是每個地區要有足夠的評審。「一個區域的評審小組越強,參賽者就越多。」「我們只有四個俄羅斯評審,所以俄羅斯參賽者就不多。」他似乎非常想加強東歐地區,甚至想舉辦個馬路秀來教育某些國家關於什麼是線上新聞。
最主要的不同點是,EOJ只注意報導者,而非網站、編輯,或者是媒體公司。「我們獎賞是給個人而非組織」Wallace說。「我們獎賞報導而非網站。」儘管注意的是小人物,但瑞士國際廣播仍拿走了年度網路新聞人大獎,而BBC則輕易地拿走了21個獎項中的八項,Wallace解釋說,總不能因為BBS在歐洲投資了最多的線上資源就阻礙他們吧!
不像其他較為穩定的大賞,線上大賞對於改變中的類別與標準似乎比較開放,而且年年不同。今年,EOJ大賞就看到了Weblogs(台灣翻成部落格,中國翻成博客)和行動通訊連結的潛力,EPpys則注意到了廣播和電視相關的網站,Edgies雖然在努力開發一個獎項給email產品,但也增加了一個「最佳運動網站」的獎項。
無論如何,已建制的媒體大賞也開始注意到線上作品,國家出版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就給了一個線上新聞獎,和一個線上特殊貢獻獎。全國報紙專欄作家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Newspaper Columnists)甚至還開了個「F類別」給只在線上寫作的人。還有,普立茲獎也開放門戶,讓線上新聞可以報名參與「公眾服務獎」(Public Service award)。
「普立茲評審委員會最近邁出了重大意義的一步,他們認知到線上新聞逐漸增加的重要性」,前紐約時報的主編Seymour Topping在普立茲的網站上介紹普立茲歷史的文章中寫道,「在1999年的競賽中,委員會就認可了線上呈現的新聞作為紙本的補充物,可以納入公眾服務的類別中。委員會也留下一個開放的機會,在未來可能可以將線上新聞視為電子媒體而納入獎項。」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形式可能不會是新聞大賞中的一個評判標準。統合式媒體將可能將影像、聲音、文字,訊息和更多東西全納進去。終有一天,我們會看到線上新聞大賞不再是誰有最炫的flash動畫設計,誰有最酷的技術可以吸引讀者,也許那天終會來臨,當我們評價線上新聞只是新聞記者是否作到最好:最新的報導,說著最好而且與眾不同的故事。
主要的線上新聞大賞
Major Awards for Online Journalism
OJA(Online Journalism Awards)
主要專注於新聞,包含獨立網站,媒介使用與可供評論的創意
報名費: $80 – $100
截止:七月底
下一次舉辦時間:芝加哥, 十一月Nov. 14-15
EPpy Awards
有著廣泛的類別,包含廣播、社區、網路購物和大學刊物
報名費:TBA
截止:到十二月底
下次舉辦時間:可能在2004年五月
Digital Edge Awards (Edgies)
僅限於NAA會員的新聞網站
報名費:TBA
報名費:TBA
下次舉辦時間:2004年,一月18-21, 聖地牙哥
NetMedia European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
開放給以歐洲為基地的線上新聞人,多種語言可
報名費:免費
截止:在2004年三月一日
下次:2004年七月一日在阿姆斯特丹
Institute for Interactive Journalism’s Batten Awards
開放給新聞製作組織和其中工作的個人,關注於創造的互動性
報名費: $25
截止:2004年六月11日
下次舉辦時間:2004年夏天,2003年九月十五日在華盛頓DC頒獎時會公布
SND.ies: Best of New Media Design
開放給組織和個人,每月一名,年度結束時有12名得獎者。
報名費:$10-$15
截止:每月開始前
相關網站與新聞:
http://www.snd.org/sndies/sndies.html
http://www.j-lab.org/batten.html
http://www.editorandpublisher.com/editorandpublisher/headlines/article_display.jsp?vnu_content_id=1881957
http://www.journalists.org/awards/index.html
http://www.digitaledge.org/awards.cfm
http://www.net-media.co.uk/awards/winners.asp
http://releases.usnewswire.com/GetRelease.asp?id=177-06232003
http://columnists.com/2003%20contest%20winners.htm
http://www.pulitzer.org/History/history.html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