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Hetetopias

Scene 2 測量北京城市文化的厚度:八零後elvita威的「夫妻店」

活動訊息是城市的厚度,一個城市的文化的測量表。北京大部分的時節是個日不見陽光,夜不見月亮的灰暗城市,卻是華人世界瘋子最多,文化底蘊含量最高的城市。每個偉大的城市都有一群人或一份刊物證實其偉大,而北京,正是由這家夫妻店所開張的生活便利簽給標記完成的。以下為破的訪問:

破:我很想知道,做生活便利簽對你們的婚姻生活有幫助嗎?你們每月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有多少?約會的時間呢?

Elvita威:Elvita 和威當初就是因為參加獨立電影觀影活動相識的,生活便簽中的藝文活動一直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彼此為伴,沒有寶寶前也經常約好友一起去現場,我們一起發現這個城市的小秘密。生活便簽做到現在是一個「夫妻店」的感覺,elvita負責搜集整合,給予它一個城市藝文生活彙編質感。威負責外聯與市場工作,革命分工不同,勞動不分彼此。2008年的時候我們經常在夫妻臥談的狀態下完成生活便簽的一些資訊內容、設計結構的改組工作,等等。我們結婚7年,可以說新鮮感每天都有,有討論的話題/事件/活動/資訊等等,想想除了孩子,基本跟生活便簽或北京的藝文生活景觀有關係了。elvita是全職生活便簽的記者/編輯/主編,100%負責這個事情,每天需要2個小時左右搜集整理資訊。約會是什麼意思?是我們兩個人單獨出去麼,自從兒子來了,算上剛剛過去的十一期間,這兩年多的時間裏真正的約會,我們僅有四五次,很可憐吧,平常的晚上和全部的週末都需要帶孩子三人行,當然我們會一起去藝術區,一起去開發好玩的地方。

破:歷經了這些年,從十幾個人開始,現在估計有多少訂戶了?

Elvita威:正式創立這個夫妻店的牌號是2006年十一,滿5年了吧。第一版只有十幾頁word,大約35個訂戶吧。現在正式註冊的訂戶約1.8萬人,加上相互轉發推薦的,我們估計在4萬人左右,這是一個小圈子,集中在北京的大學生、媒體、文化圈、青年白領等群體中。我們現在發行的行程以月計算共有:每週末一次,月刊一次。共計4次發送。每週6日會有活動的單獨推薦。

破:聽說你們的「策略」現在有點不一樣了,可能要收取一些費用,你們是如何設想的?你們有過其他發展的想法?如以網頁形式,實體出版,或者app,甚或與購票系統一起發展?

Elvita威:所謂的策略其實僅僅是一個小的「門檻」,否則需要提供個性化定制資訊的太多,這其中我們也需要謹慎的篩選。資訊的搜集和整理是一個很累的工作,只有 elvita一個人處理 。要知道北京經常有主辦活動的加在一起有200多個機構或個人,這些又多為兼職狀態,找他們直接索取活動資訊有的時候往往不定時(很多都要催3-4次), 這樣搜集的時間成本就非常高。實體出版應該會涉及,但具體形式還未形成。app方面我們不會主動開發(我和elvita沒有技術資源),我們會提供良好的內容和產品UI/UE的設計方案,由感興趣的公司承接製作。票務就算了,市場競爭激烈,產業鏈也太脆弱了我們本身的產品會一直延續純粹的風格,也不考慮其他不熟悉的城市,只希望做一個很老的夫妻店。以後大概會開個小店,讓我們的朋友可以在這裏認識和分享。

破:活動訊息一直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活力指標,你們這幾年沈浸在裏面,可否談談你們觀察到的北京文化活動一些重要轉變/趨勢?

Elvita威:戲劇/現代舞開闢的小劇場、藝術電影及紀錄片放映、現場演出的LiveHouse、展覽及創意產業區、沙龍講座,這幾大類活動在2008年奧運會以後大量的凸顯,各路商人、文化機構、不明身份、不明真相的同志蜂擁入場。2009年-2010年間北京的小劇場應該增加了上百家,越來越多的咖啡館會用藝術電影放映作為自己推廣的形式,各種改造的創意產業區越來越多。在北京,有更多來自世界高水準的劇團演出,有你不敢相信的樂隊,有你可以面對面的文化學者,只要你能發現。「文藝市場」上的「競爭」充分了起來,但是與大陸其他行業一樣,是否是良性競爭? 從每天上演的幾十部搞笑戲劇中挑不出什麼精品,這對北京藝文景觀不能不說是個衝擊。大陸現在的語境就是這樣,大家等吧、忍吧。創意產業區大眾化,商業化,也是個問題。十一期間再次去798,人流堪比火車站,過度的喧囂後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可以安心的看展。特別需要提及的是紀錄片活動,近幾年紀錄片被更多人認識和鍾愛,每週定期有免費紀錄片放映,每年也會有各國的紀錄片大展,我們可以更客觀的認識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相比音樂節的大踏步,現代舞和爵士演出的發展步調一直比較慢,總是集中在固定的一小部分人,需要有更多的朋友加入進來。對於總體轉變和趨勢我們的感覺是:在數量上更加的多元化、在品質上檔次拉開了距離,運作模式更多的借鑒商業製作模式、運作者更加理性。

破:可否就你們的角度談談北京藝術展覽這幾年來的變化?

Elvita威:展覽這塊我們真不敢多談,展覽其實有很多魔鬼式的運作,資本/黑金/甚至聽說軍費都參與其中運作(這純屬聽說,沒有直接證據,但是國內的保利文化藝術集團確實隸屬於解放軍總參一部),嚴格來說展覽都是高端的藝文產品了。這幾年的北京隨著創意產業區的繁榮,美術館和畫廊數不清,任何一個成熟的商業區內也都會有畫廊的參與,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成為免費的休閒勝地。大家可以欣賞到各種有意思的想法,城市也被挖掘的越來越深。有些加入了政府的角色,宣傳力度大使得更多的人接觸到展覽這樣的形式,不過也缺乏人性化,搞得大而粗。身邊一些學畫畫的朋友借助日漸成熟的畫廊管道推廣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獨立插畫也在這幾年大有起色。但因我們並不是展覽領域的專業人士,看展覽一直是當一種休閒生活,特別有了孩子後,看展覽更是主要的親子項目。只是北京是個有太多不確定的城市,藝術區經常有面臨拆遷的危險,對藝術家本身沒有保障。有些展覽也因為作品看起來比較嘩眾取寵而被觀眾質疑,大家心裏還未形成關於藝術的價值體系。希望更多的美術館和畫廊做普及型的藝術講座,如今比較多的只有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今日美術館,我們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可以把看展覽作為一種生活。

破:北京有許多免費的英文週刊/月刊,裡頭有許多「活動資訊」,可是幾乎沒有中本版(紙本)的活動資訊,你們想這是什麼原因?

Elvita威:中文版的,我們喜歡的只有《Timeout》,單純紙板藝文活動的就基本沒有,哪怕是介紹全北京小咖啡館的特色資訊也沒有(好像連APP都沒有!) 。市場導向吧,這種又不能收用戶錢、也不能收商家廣告費的模式不被大多數人看好。大陸現在都在講「商業模式」,其實沒有人能分清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自己的生存手段是什麼,這樣做不出什麼品質的刊物。

破:報導常說你們是「八零後」的年輕人,你們怎麼看待自己這一代與上一代的文化特性呢?

Elvita威:80/90 後的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更加的強烈,相對70後更有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但都有通病,其實大陸的50 、60、 70後有一個優勢就在於他們接收新鮮事物的時候會有強烈的判斷,而80/90後這種判斷減弱,被裹緊所謂的「普世價值」的風險在增加,這個需要警惕。中國大陸地區的80後,是最後一代同時接受毛式的理想主義教育,又接受鄧式的現實/功利主義教育的一代人,在往後就沒有了,這非常重要。文化特徵是個同談的感念,大陸地區不能一蹴而就,總體說來是更多元化、或者乾脆就是在虛偽的主流價值觀下更加的混亂的價值觀系統。

破:給破報一點發行七周年的感言吧。順便給我一張你們美麗的合照,行嗎?

Elvita威:如果《破》報是一位外來客人,打算在這裏住上一段,那麼希望能理解北京這座大而無當的城市,然後相信未來。

Elvita威的生活便利簽豆瓣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elvitav/
訂閱Elvita威的生活便利簽: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elvita_v/about?hl=en

(刊於破報復刊685期,同時刊於《當代藝術&投資》11月號)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