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佛洛伊德與非歐裔 作者:愛德華薩伊德 出版:行人 2004/09
這本小書對台灣書市是個小小的震撼,我不曉得出版者是順著薩伊德去世消息而有出版銷售的理由,還是對於當下台灣「他者」思考缺乏的一種提示。這是兩人神奇的歷史巧遇,被談者佛洛伊德是以色列建國主義裡被抑制的人物,而談論者則是被以色列驅逐的人,此書是薩伊德去世前最後一本出版品,而薩伊德引以談論的佛洛伊德的作品《摩西與一神教》則是佛洛伊德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此書原本可能在薩伊德去世的一年前出版,原邀請單位維也納之佛洛伊德協會與博物館(Freud Institute and Museum in Vienna)在2000年薩伊德對以色列棄守、四野無人之邊界象徵意涵投擲石塊後,撤回年度佛洛伊德年度演講的邀約。隔年,由倫敦的佛洛伊德博物館提供適當場合發表。這又是一個巧合,類似當年英國接納險遭納粹迫害之佛洛伊德。種種巧合,讓兩位驅離者互相照映,於是在談論者、被談論者、評論者與中文譯者的導讀中(此書有相當難得,精準而顧及歷史背景交代的譯註與導讀),呈現出「他者」沉默考古學的濃稠歷史對話。
薩伊德採取了一種類似班雅明的方式重讀佛洛伊德的經典,重點不在於找出已故作者缺失或者意識形態的盲點,(評論者蘿絲教授說的好,這在文學院太容易),而是為了找到一種歷史,一種經由他們的見解(及其限制)局部而試探性的預見及激發,尚未經驗而且正在形成的歷史。這類閱讀的任務在於「演活前人或先前形式中的那些能瞬間點亮現在的潛能。」,簡單來說,這是歷史任務的重讀。
透過佛洛伊德在該書沒有明言的「非歐」觀點,薩伊德點出佛洛伊德論說的重點,摩西是埃及人,而一神論來自埃及,摩西並非猶太人,一神論也非猶太教的「起源」,佛洛伊德所作的正如他自己期許的,不折不扣「從一個民族那裡,奪走他們所讚頌的為偉大後裔」,而且「真理比所謂的「民族利益」來得重要」,來對照出以色列╱猶太歷史之混濁、殘缺、不穩定的世俗傷痕以及建國主義中的淨化獨斷主張。佛洛伊德作為一個維也納的猶太人,對於猶太復國主義與反閃主義的矛盾心態正是現下以色列亟欲排擠的,後者要求一個全然的猶太國度,而前者則懷疑,一個身份(地區)之內有如此多人駐足,而且蒙受其害,「如此絕然不確定又全然未決的歷史可能真正的被寫成嗎?」。薩伊德另舉年輕學者阿布愛爾-哈吉(Nadia Abn ElHaj)的以色列地景考古學之作,說明以色列國族之建構過程中,如何將地景象徵與國族象徵透過統一與排除而建築起來,並企圖將此衝突過程「當代化」與「和解化」。誠如此篇演講結尾所提及的問題(也是薩伊德本人的希望):「在其國度內,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雙方的歷史與內在現實中均站一部份,而非各自對手?」
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猶太人;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薩迦走廊與聖城的人們,無論東西左右都是身份不明,「身份本身無法僅就其本身來進行透徹思考或通透工作;如果沒有抑制不了的根本起源斷裂或瑕疵(radical originary break or flaw),它就不可能建構或甚至想像自身」。身份無解正是世界一家的本質,這不僅是薩伊德終身志願,也再度呼應了薩伊德「知識份子無家論」的回歸。此書,是對於歷史重讀,如果世俗之人真有此能力的話,最好的示範。(破報復刊3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