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的紀錄片的主題總是不脫菸酒與毒品,對現實生活無力的抗拒,以及總體展現的那種抵抗的表現。要脫離命定的抵抗,成功的路子只有兩條:一條參加「27歲俱樂部」,如Jim Morrison、Jimi Hendrix、Janis Joplin和Kurt Cobain等人,掛的早以致於能流芳萬世,另一種就是成名後如妖姬般的活著,如Bob Dylan和Rolling Stone,剩下的,無論成功與否都只是現實的反應。
完全不可取嗎?剛好相反。此部藉由樂團巡迴演出的老套敘事下,讓人享受過分安排的混亂與童稚,加之JOY SIDE(此片主角的樂團名稱)的音樂非常棒,蒙太奇與低傳真錄音聲響築構的飛地總是吸引著要找尋類似場景的觀眾,特別對於那些從未光臨匪區和未曾親炙龐克樂團生活的菜鳥,他們或許會起立鼓掌,說,恩,龐克該如是(嘴裡還叼著煙,拿著啤酒)。片裡頭當然沒有《成名在望》中骨肉皮溫暖上身的奉獻,確有自給自足的玩世不恭和足以匹配的廢話。我其實很享受觀看的過程,如果你也想找個濃縮的影音享受,來證明自己與主流不同的話。
只不過令人疑問的是:龐克放棄了挑戰社會規訓的勇氣,回頭投身搖滾神話以及作為中國全面向右轉下楚楚可憐的犧牲者,那麼又有何處可以勝過流行音樂以及同類型的紀錄片?只因為主角走過中國不少城市喝過不同地方的啤酒?還是因為成員之一在雲南大理巡迴表演時說過:太美麗的城市無須搖滾樂,所以又讓我們回到唯一可以仰賴搖滾之處:We gotta get out of this place?
廢棄的東方不是惡夢,搖滾亦非惡夢。終歸,這部片讓龐克的某種懦弱與失敗成為目的,這才是惡夢。(刊於破報復刊5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