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Hetetopias

硬勞工軟藝術,當然「非常經濟」

週六黃昏雨大的時候,我迷失在樹林的工業區裡。就在我老家附近,卻不曾親眼目睹過。如同台北縣泰山鄉的美齡工廠在六七零年代製造出無數比例完美衣著光鮮的芭比娃娃伴隨著歐美白種小孩成長一般,這廢棄廠房曾經餵養出八零年代台灣電子業的勞動大軍與半技術勞工,一群人在這裡暫居了八年,台灣的佔屋運動在廠房裡誕生,在台北的臥房城兼工廠市鎮裡。

硬勞工

相對於高科技產業動輒十幾個月的年終,加上明星表演大獎尾牙,雨中燒著從廠房裡拿出的廢材,燒著看不太出來的哀怨,延伸階梯搭成的台上,互助會頭子生昂聲講述這八年抗爭的歷史,孩子們跑來跑去,他們的年終就是廠房土地要被收購了,未來不明。一個還沒出生就隨著媽媽抗爭的小孩,如今都八歲了。這裡是東菱電子,在1967年就生產語言學習機,七零年代末就有組合音響,唱盤加上收音機,它的英文名字可能更為響亮些,電子新貴手上的筆電,或者超薄液晶螢幕大電視的商標,Toshiba。

在起飛經濟年代「滴濾」(Trickle-down effect)不及的人們,被一群我熟悉的朋友們支持著,在所有的抗爭場景裡你都會熟悉的面孔。我與工委會的一位老朋友說;「我好久沒有跑這種場合了。」她說;「我也是。」文化走廊裡展示著八年前完整的工序說明產品介紹、廣告、商標、獎狀、樣品,一邊大字報牆上貼滿八年來的抗爭照片,從火車站、立法院、勞委會與參加工運秋鬥。期間,在東菱電子惡性倒閉後,部份員工轉移到英業達與藍天兩家筆記型電腦裝工廠工作,從1997到2000年,藍天一共資遣了三次,生產線逐步移轉到對岸,去年8月一百多人收到通知書,叫他們明天不用來了。歷經之前的抗爭,他們知道這是非法解僱,8月11日,在黃嫣的鼓勵之下,一百多名被宣布解雇的員工照常打卡上班,直到副總、協理等高層出來磋商,答應給工人優惠資遣條件。

這對台灣來說並不是稀罕的故事,只是不太願意被看到的故事。當新竹科技新貴佔據了當婚男女所有的市場與新聞,當高科技變成一種自以為擺脫加工組裝工序的勞動,當年終的月份變成社會貧富最大的顯影,當,我們每個人都繳稅讓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與高科技產業減免地租得以成型,剩下的問題似乎只有經濟學上的疑問,你被「滴濾」造福了嗎?

軟藝術

「嘛也通:非常經濟實驗室」(Wayward Economy)在徐文瑞的策展下竟然巧合的逼進這個問題的核心。這是有趣的展覽,文案寫著:

「在展出八件作品中,分別探討性工作、台灣的檳榔攤、孟買獨特的便當快遞系統 Dabbawallas等非正式經濟,對於他者文化的剝削,網路運動的反剝削,以及全球化時代下的其他可能社會與烏托邦。作品都以經濟活動的過程為主題,檢視和追尋新的策略、新的模式,或不同的經濟網絡形式。作為公共領域的延伸,本展覽企圖以跨領域的視野,呈現藝術家、社運人士、建築家、網路運動者,如何反省、介入、抵抗、顛覆、或研究我們當代人的經濟生活。所謂「非常經濟」是要顯示全球經濟的主流遊戲規則之外,有很多行為和生活方式還是無法被控制或預測的,它們抗拒,並以寄生或求生的姿態存在著,它們是「非常」的。」

藝術家們用不同的方式逼進,得到有趣的文藝答案。我趕回了台北,在仁愛路上的FiFi 茶酒沙龍參加鄭淑麗的特別節目「SOUNDJAM 狂燒之夜」。這裡也是熟悉的臉孔,策展人、藝術家、台灣搞實驗音響與電音的,外國人都來了。小小的世界紅酒當火燒,好幾台筆電,好幾台Apple的小白,透過mixer將大家上傳到內部網路的東西即時重組,螢幕顯現出來的cc(創意公眾授權)圖案與台灣部落格上東菱電子抗爭活動配上(後)工業之聲,原來風格化與藝術化之後的勞動歷史變得如此奧妙。林其蔚透過麥克風一聲一聲的吼著,現場聲音是結構片段的,沒有歷史,但是發出聲音的物質都在喊著,也許螢幕,也許記憶體,也許滑鼠,是八零年代台灣電子先鋒們的勞動遺產,是晚幾年出生而有幸享福之人的禮物。

非常經濟

與其說我感染了周圍的銀光而興奮起來,倒不如說因為我擺脫了舊廠房裡的大雨。我也拿出了筆電,想要傳首台灣老歌到網路上,協調一下現場聲響與我自己的矛盾,結果網路塞車,創意公眾就變成某些人的創意了,甚至,還沒機會經過jam controller之手。直接被「濾」掉了。

隔天鄭淑麗要與李士傑還有場座談:「另類經濟與烏托邦」,也許談談cc與其他。總之,一定是「非常經濟」的話題。如果說,台北101是全球化下軟資本主義的硬插入,那東菱電子的勞工,就是軟資本主義時代的硬頸勞工了,前者可笑,後者必須。我還記得,在東菱電子的戶外階梯上,工委會的夥伴說;「以前工人抗爭那有那麼先進,現在還有電視、投影片,可以一邊講歷史一邊看照片。希望這裡以後可以變成一個電子產業博物館。」。我不知道另類經濟在那裡,也許在拉美國家已成功的「預算參與」經驗或是香港的「社區貨幣」的實驗,而烏托邦,只有在挺著硬頸,與擁有結構力量與知道歷史的人們身上。(01/26/2005 – 12:19)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