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ism

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

Go to the profile of Huang Sun Quan黃孫權

這部片評價相當兩極。有人視為災難,Bono與Edge冗長索然無味的訪問縮減了Cohen出現的時間,整部片看不到一個完整的人,螢幕全是大而呆滯的臉部特寫,刻意的疊影與聲音遲滯變成極蠢的「前衛」藝術,最糟的是,這一切不過是1988年英國電視台製作的《Songs form the life of Leonard Cohen》的拙劣翻版,而1988年那個版本,至少演唱會的部份還是Cohen親為。有的人則鼓掌叫好,因為導演細緻的將Cohen的一生重要的階段與轉折,透過訪問與05年雪梨一場向Cohen致意的演唱會結合起來,以極簡主義的方式呈現Cohen美麗詩詞與其人生。

無論如何,對台灣的觀眾來說,這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就如同你年輕的時候很容易錯過Leonard Cohen一樣,因為Cohen並非顯眼的搖滾巨星,在好萊塢猛烈宣傳的環境裡這部片也很容易就錯過。

Leonard Cohen不醒目,別說是搖滾了,他穿西裝褲,留西裝油頭,甚至與你發揮最大能耐可以想像的「失落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樣子也沾不上邊。他沒有克魯雅克(Jack Kerouac)張狂的東方主義和在路上的放蕩肆意,也沒有嚎叫詩人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性感與誇張的姿態,他就像另一位猶太作家與哲學家班雅明一樣,散發著某種猶太風味,擅用神秘天啟般的比喻力量,他內向而高雅,幽默而睿智,開放而虔誠,他的音樂如同小說與詩,是討論人生、愛情以及天使與背叛者自我圓滿的種種情境。

對我來說,光是聽到這麼多優秀歌手的聲音就讓我滿足了,也唯有在這點上,我可以暫時忍受歌手臉部的細紋與嘴角的口沫塞滿整個螢幕。真的,除了Nick Cave無聊的仿唱與Bono自以為是突兀的U2式高音外,幾乎每首歌都領我到達不同的地方,特別是Beth Orton演唱的〈Sisters of Mercy〉,我想與天使的對話也莫過如此。而Antony演出的〈If It Be Your Will〉也讓我印象深刻,Rufus Wainwright與Martha Wainwright這對兄妹的演出無懈可擊,特別是〈Hallelujah〉這首特別的聖(褻)曲。導演細緻地交織出每首歌曲在Cohen生命裡特殊的意義,或回頭評論,或神思、或回顧,在片段的訪問裡你與Cohen重回他的生命。然後,你會理解這位九歲失去父親的人為何寫下〈The Traitor〉,當看到這位當時在希臘陽光下沈迷於迷幻藥寫出《美麗的失敗者》的青年,在71歲高齡時於大螢幕上唸著中文版的序告訴我們它不過是場中暑後的美景,這影片寫實地且放大地如同你該有青春。

當然,如果可以選擇,你可以只選擇這部電影的OST,但也許,為了目睹失落一代活得最久的老翁,為了目睹他講述他這花和尚老年學佛的故事,以及幽默簡單的回顧他一生(雖然Cohen表示他極不喜歡回顧),還有他年輕時像極達斯汀霍夫曼與艾爾帕西諾的混合面容,你可以進戲院一趟,帶著滿耳的天籟聲響出來。

(刊於破報復刊429期)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