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e Art Urbanism 展覽講座

甦醒的日常九二一地震20週年展

Go to the profile of Huang Sun Quan黃孫權

甦醒的日常:九二一地震20週年展
An Awakening Everyday Life:20th Anniversary of Jiji Earthquake
展期|2019. 11.01 – 2019. 11. 17(週三至週日,09:00 – 17:00)
地點|新營文化中心(臺南市新營區中正路23號)
開幕茶會及論壇|2019. 11. 02 (週六)
13:30 – 14:00 開幕式暨茶會
14:00 – 16:00 開幕論壇 與談人:黃孫權(策展人)、瓦旦・吉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德克達雅教會牧師)、林建治(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理事長)

二十年前夜半的斷層錯動震撼全島。夢魘去得快,甦醒卻來得漫長。

沒沒無聞的山間鄰里聚焦在鎂光燈之下,大量資源湧入,善心源源不絕。災難固然悲劇,但卻也帶來團結與生機。百廢待舉,建築成為首要工作,居住、教育、老人看護與環境脆弱問題成為共同命題。重建不只是修復傾頹的家屋,而是創造更好的棲居。

除了災後初期的積極投入,台灣社會對環境與土地利用倫理並無深刻的反省。「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被簡化成撙節式的環保,而非創造性的生活環境。誠如謝英俊建築師所言:「災後重建不是解決災後的問題,而是解決過去累積的問題。」過去累積的問題是什麼?鄉村凋零,老人失怙,兒童教育資源缺希,屋厝老舊,開發主義導致山林濫墾,經濟作物同質化破壞水土等等。

九二一後曾出現嶄新的三種建築力量是對上述問題的回應:一是以謝英俊建築師為代表的「自立營造系統」,以輕鋼系統與勞動力參與成就了邵族部落重建與台中南投等多處民居;二是以台大城鄉所基金會劉可強教授為代表的「參與式規劃設計」,從日月潭Lalu 島,南投國姓鄉老街重建,埔里守城社區活動中心,魚池鄉幾個村子的社區洗衣池等;三是由建築專業界倡議發起的「新校園建築合作社」(後改名為建改社),教育部帶頭改變了建築設計發包體制,以「最有利標」取代「最低標」,讓災區生長出許多美麗的校園。

本展回顧九二一地震重建逾四十個案例,展示社會性建築如何作為社會動員的中介,由地方不同條件資源所開展的路徑。展覽包含了田野團隊橫跨數年回訪成果的文獻多媒體展、攝影師李國民造訪數個村落的影像深描,新的錄像藝術作品《甦醒的日常》,以及展覽期間放映紀錄片導演黃淑梅的《在中寮相遇》、陳亮丰的《三叉坑》、余雋江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作品《川震重建》(Steel and Mountain)。

法國哲學家Henri Lefebvre曾說:「日常生活像是從悲劇中好不容易活下來的難民,人們永遠會在其中尋找安全的所在,只有透過悲劇性知識的靈光來改變它,穿透它。」日常生活就是人類生活一切的最高法院。二十年後,解決問題的努力僅有少數開出了花朵,在多數的案例中,新生的力量被沈苛的過往吞沒。在台灣中部的鄉間行走,我們總會感覺猶若停在二十年前的地景,除了幾棟古蹟,幾處校園,幾個仍在活躍的社區組織證明我們二十年來努力過的舞台。日常生活是抗造(噪)的,過往的問題寧靜地鎮壓一切,彷彿回到地震前,

然而,記住這些特定時刻(moment)是人們唯一的可能性。「甦醒的日常」是一種記憶,記憶有思考與提醒的意思,記憶是持續不斷地累積、經時間歷練而成長。喚醒這種記憶,記住這些特殊時刻,乃是人們站上未來日常生活舞台的預演。

策展人|黃孫權
藝術家|謝英俊+常民建築團隊、黃淑梅、陳亮丰、余雋江、李國民
策展助理|賴曉瑩
展場設計|藝術戰爭公司
文宣設計|吳念澄
合作團隊|共藝術合作社、斯卡托德藝術勞動合作社

主辦|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家防災日

野狼|李國民作品
《川震重建》(Steel and Mountain)劇照|余雋江作品
《在中寮相遇》劇照|黃淑梅作品
《三叉坑》劇照|陳丰亮作品
《甦醒的日常》|黃孫權作品
Curry Sonte得獎影片|謝英俊建築師
《邵族》劇照|田野團隊作品
《為無為》劇照|田野團隊
文獻多媒體展

▍策展人

黃孫權
跨建築、媒體、社會運動與藝術的藝行者(artivist)。曾於多所藝術大學任教,現為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網絡社會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包含建築與空間理論、文化與媒體、社會運動與跨領域藝術。前《破報》總編輯,1997號召組織台灣第一場反仕紳化都市運動 「反對市府推土機」。近年開始從事策展與藝術創作,在高雄成立「搗蛋藝術基地」,「共藝術合作社」。作品曾參加三屆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07,2013,2017),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雙年展,北京紅磚美術館個展,北京民生美術館、台北立方空間等等。紀錄片《我們家在康樂里》於臺北雙年展、台灣鐵馬影展、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十幾個城市巡迴影展過。策有《候鳥─台灣移工特展》、《複島》、《亞洲新娘之歌》、《鄉關何處》、《亞際雙年展論壇》、《連結者峰會》(上海當代藝術館)、《諸眾之貌:滋事》、《為無為─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一系列與底層民眾、地方、空間、建築、記憶、行動有關的展覽。著有《綠色推土機》、《除非我們尋找美麗》、《建築與烏托邦》,譯有《自己幹文化──英國九零年代的派對與革命》。


▍藝術家

謝英俊+常民建築團隊
謝英俊建築師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的作為,讓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家屋興建。在近三十年的建築專業工作中,除了一般建築師的業務外,還擴展至營建施工與材料生產領域;先後完成臺灣九二一地震原住民部落重建、四川汶川地震災後農房重建、臺灣八八水災原住民部落重建、尼泊爾地震農房重建,以及中國大陸新農村建設等多項工作。曾參與多項展覽及獲頒多次獎項,2004年「永續建築架構下的原住民部落重建」入選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獎,2011年獲得Curry Stone Design Prize首獎,2012年榮獲國家文藝獎。常民建築團隊由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及成都常民世紀建築科技有限公司所聯合成立。由一組人數精簡、經驗背景多元、工作型態不斷在轉變成長的團隊組成。除了擁有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二十多年來在臺灣所累積的設計經驗基礎,更具備了無數強化輕鋼系統實際項目的具體操作及實踐的寶貴經歷。自1999年起致力於強化輕型鋼結構住宅系統的研發和推廣。其宗旨是為改善鄉村的基礎設施與人文環境,實驗節能型社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當下正面臨環境和經濟等問題的住宅產業,提供創造性的策略和方案。

黃淑梅
出生於台南縣白河鎮,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畢業,1990年進入全景映像工作室,初期協助紀錄片田野採訪工作,1991年開始創作紀錄片。1999年921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記錄工作長達四年半,先後完成《在中寮相遇》(2006)與《寶島曼波》(2007)二部九二一地震重建紀錄長片。《在中寮相遇》獲2006年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與媒體推薦獎,2006年南方影展首獎南方獎,2006年台南縣政府南瀛獎。《寶島曼波》獲2007年台北電影節媒體別提及獎以及觀眾票選獎、2007年台灣地方志影展優選、2007年南方影展首獎南方獎、200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映像單元、2008年時報基金會公與義映像評審獎。後續創作紀錄片作品有《光之所在》(2008)、《給親愛的孩子》(2015)、《家鄉保衛戰》(2015)、《回家》(2018)等。

陳亮丰
台灣台南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清華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畢業。早年為全景映像團隊成員,在全景的工作中除了製作電視報導,主要是投入紀錄片民眾教學與放映推廣。曾經有多年時間與一個流動紀錄片教室巡迴台灣,協助社運或文化工作者學習並拍攝紀錄片,在這段難得的經驗中,見證了藝術與社會對話共進的力量。也因此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全景團隊全力投入災難重建的紀錄創作。陳亮丰與攝影師蔡靜茹前往台中和平鄉三叉坑泰雅族部落,透過與族人共同經驗災難的磨練與等待,以六年時間拍攝製作《三叉坑》。

李國民
空間美學攝影師、藝術家。參與過德國慕尼黑、威尼斯雙年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早年拍攝人像肖像與商業攝影,後期專注於空間與攝影的藝術對話,將空間攝影擴及到更深層的人文層次,對他而言,空間美學攝影不單只是影像紀錄,空間是建築意志的延伸與意識的流動,空間是城市裡社會人文的產物。做為空間美學的紀錄者,他以光影與影像去捕捉空間的人文詩意與內在性。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